您的位置: 首页 >业务栏目>调查研究>详细内容

关于运用大数据思维加强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9-0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
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、信息交互技术的成熟,大数据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。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加强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,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。笔者结合津市实际,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,提出了有关建议。

一、基本现状

1.大数据平台初步建立。按照常德市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,津市目前已完成1208名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,同时安排专人对人员异动进行动态管理,对干部情况进行适时更新,初步建立了基础信息平台。

2.大数据意识明显提升。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,充分认识到运用大数据思维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,要通过数据“说话”,推动干部管理工作由“感性化”向“数字化”的模式转变,提升选人用人工作的精准科学化水平,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化、精细化的发展。

3.大数据运用亟待破题。当前,我们选任干部信息主要通过考察座谈、查阅档案等方式获取的传统“三要素”(干部基本情况类信息、工作经历类信息、教育培养类信息),存在零碎、单一、不全面、欠客观等问题,已无法满足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需求。

二、问题反思

1.数据内容不够丰富。目前,大数据平台共设置18个信息集、145个信息项,但设置信息项多为传统要素,干部思想状况、工作业绩等实时数据、日常行为等动态数据等均无体现。

2.数据来源渠道单一。当前数据来源主要依靠组织部门自身,既没有将互联网公开信息和其他部门信息进行有效串联整合,也没借助第三方手段对实时数据进行记录。

3.分析研判功能不够健全。目前已建平台能对干部基本信息进行摸底,分析结构状况并形成图表、列出指标,辅助分析找出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问题。但数据分析研判功能和数据加工应用都需提升,在配套系统和数据分析解码程序上比较欠缺。

三、对策建议

运用大数据思维建设专业化干部队伍,个人认为可从平台、渠道、运用和保障四个方面着手,让“大数据思维”切实助力干部队伍建设,真正做到精准科学选人。

1.搭建统一规范的信息存储平台。一是完善信息内容。一方面完善已有信息项。继续核查补充静态信息,并定期开展基础动态数据采集,不定期开展专项数据更新上报工作。另一方面新增相关信息项。增加体现专业能力信息项,通过档次标记、颜色分类等多种模式创新信息表达模式,突出重点,增强直观性。二是建立职位分析台账。对各单位核定的岗位职数进行全面梳理登记,当职位出现空缺时,将职位要求与干部相关情况比对匹配,在全市范围内快速分析筛选出适岗人选名单。三是开发配套系统。围绕全方位、立体化了解干部,开发配套系统。如设计融自主选课、课程推送、在线练习、互动交流、考评管理等于一体的网络培训平台,借助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设计性格测评系统,测评干部性格特征。

2.畅通来源丰富的数据收集渠道。一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信息渠道。在现有考核评价信息基础上,采取重大工作事项由本人申报,主管领导定期审核填写意见并存档的方式等多种方式,记录干部日常工作实绩,及时收集动态实绩考核信息。按照单位性质、考核对象的类别进行分类比较考核,及时收集干部专业化能力的分类比较信息。二是建立“数据联动”的信息渠道。重点围绕干部的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,把大数据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各个部门,联合纪检、政法、审计等信息源头部门,同时引入征信系统个人信用记录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以海量数据得出客观评价和准确信息。三是拓宽第三方数据的信息渠道。根据具体工作需要,配备相关硬件、软件,记录形成行为数据,生成可用数据资源。如运用手机终端定位技术数据,了解干部纪律作风情况;运用远程监控办公数据,了解干部工作情况。

3.建立清晰明了的数据解码程序。一是用数据反映干部队伍现状。通过对干部数量、结构、分布等数据解码,及时进行比对分析,直接反映干部队伍状况,发现存在问题,找准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方向。二是用数据反映干部专业素养。通过对干部的现实表现、个性特征、潜力特长等数据解码,及时为干部“画准像”、“画实像”,便于人岗相适。如对善于推行落实、敢抓敢管的干部,归于“狮子型”干部,任用到经济或基层一线部门;对善于统筹协调、调查研究的干部,归于“管理型”干部,任用到管理部门。三是用数据反映干部培养管理方向。通过对教育培训数据解码,完善教育培训方案,坚持“缺什么补什么”,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通过对负面信息解码,及早预防处理,构筑防火墙。

4.筑牢数据安全的信息防火墙。一是实行物理隔离。充分利用现有的保密技术和保密网络,建立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,有效保障干部信息安全。通过大组工网、内部保密网络和存储工具物理传输、共享信息,严禁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。二是加强日常监管。完善保密制度,组织部门统一、妥善保存管理现有数据。根据业务层级需求设置管理权限,规范数据引用程序;加强重点敏感数据监管,明确划分密级,制定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。三是加大防护力度。提升信息安全意识,筑牢信息安全红线,加强设备遗失、数据丢失、病毒入侵及网络隐患等问题的防护力度,确保信息数据安全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